会意集|一口吃两颗葡萄

4557字

读过|爱情和其他魔鬼

短评:拨开枝蔓后的故事本身并不新奇,特别的是马尔克斯编织它的方式,同时也是文学存在的地方:狂犬病、在女奴群里长大的侯爵小姐、宗教、异端、失去信仰的瞬间和比魔鬼更可怕的疯狂的爱情。读马尔克斯如同身处幻象的丛林,哪怕内里只是一朵鸽子的绒毛,在无尽交织的幻丽包裹下也华美得如同凤羽。

说来惭愧,虽然我一直自诩喜欢马尔克斯,但这实际上只是我读过的他的第二本。《百年孤独》在我的文学历史中过于重要,以至于它以一种不可超越的姿态垄断了我对马尔克斯的所有想象。但马尔克斯毕竟是马尔克斯,能写出布恩迪亚家族的人又怎么会被马孔多围困呢。这部小说篇幅不长,只描写了社会生活的一个切片,这个切片却纤毫入微地展现了社会共有的价值取向和丝毫经不起考验的人性。

这篇豆瓣书评我相当赞同,不过我认为“爱情”仍然是这本书的重中之重。书中虽然也着意刻画了谢尔娃和德劳拉所谓“万分痛苦地相爱”,但重点并不是爱情的表现,而是爱情意味着什么。
谢尔娃拥有爱情是理所应当的事。她是白人世界的异端,从未习得他们的虚伪,而是在黑人女奴中学会了非洲的语言和习俗,学会了她们狡猾的自保方式,学会了与黑人的神明相处。爱情不可能产生于虚伪和欺骗之中,谢尔娃虽然几乎不说真话,但她恐怕是整本书中最能够诚实地面对自己的人。
至于德劳拉,他看起来像是虔诚的基督徒、宗教的卫道士,实际上内心却也是极为诚恳的。意在论证上帝的圣行、研究魔鬼的把戏的广泛阅读和思考意外给予他不被宗教束缚的能力,只有他敢于指出谢尔娃并未被魔鬼附身却很可能会死于驱魔的种种残酷步骤里。当德劳拉意识到自己对谢尔娃怀有的感情之后,他尝试过按照基督徒的标准为自己“驱魔”;但这一最后的方法既不管用,他便不再否认和掩饰对谢尔娃的爱,并为此放弃了自己的全部生活和信仰。

德劳拉发觉自己最近漂浮在一朵自己的云彩上,除了被魔鬼拖下地狱的谢尔娃·玛利亚的恐怖形象,这世或者来世的其他任何事物对他来说都毫无意义。他躲进图书馆,却看不进去书;他心不在焉地做祷告,并唱起那把古诗琴演奏过的歌曲,他哭了,眼泪就像滚烫的油滴,使他五内俱焚。他打开谢尔娃·玛利亚的小箱子,把里面的东西一件一件地放在桌上。他挨个辨认,带着肉体的贪婪嗅闻它们,抚爱它们,用淫秽的六韵步诗对它们说话,直到自己再也无法忍受。于是,他脱光衣服,从工作台的抽屉里取出那把平日里碰都不敢碰的铁戒尺,满腔仇恨地抽打起自己来,狠了心地要把谢尔娃·玛利亚的影子从他的身体里彻底赶出去。主教心里一直牵挂着他,看见他的时候,他正在一摊鲜血和眼泪中打滚。 “是魔鬼,我的神父,”德劳拉对主教说,“是最可怕的那种魔鬼。”

本书中的其他人则是完全与爱情无关的:侯爵或许曾经真的爱过,但由于懦弱的天性,他最终只被爱摆布,继而逃遁到了一个无爱的世界。贝尔纳达作为父亲可悲的工具与侯爵结合,她是一个极有才干的女人,但因为爱的不满足而挥霍了自己的人生。阿布雷农肖在昏聩的宗教世界里独醒,但他不相信爱,认为爱情是一种违背天性的不健康的感情。修道院长和主教更是与爱隔绝。马尔克斯似乎惯会把人掷入无法相互理解的境地,因为没有爱,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孤独;唯二能爱敢爱的谢尔娃和德劳拉看似有彼此陪伴,但在整个世界中显得更加孤独。

与爱情同等的魔鬼则是傲慢及由傲慢而生的恐惧。谢尔娃·玛利亚的异样,本来是只要对她的经历细加思索就能够解释的;但掌管一切的是白人,他们对一个没有家庭关爱的在黑人女奴中长大的小女孩没有任何理解。在他们眼里,一个白人女孩,能流利地说好几门非洲语言,戴许多式样古怪的非洲项链和手镯,会跳非洲舞爱吃非洲式的食物,并且对上帝完全没有信仰,是不可理喻的甚至是邪恶的。白人对黑人、宗教对非宗教都有着同一种傲慢,这双重的傲慢置谢尔娃于死地,更甚于爱情。

在豆瓣上看到其他译本,原来谢尔娃就是西尔维娅……
我本人没有任何宗教信仰,在我看来,如果宗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思考、给予人们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那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宗教最终代替人的思考,让人罔顾事实、只会用宗教的框架解释一切,那么宗教于人没有任何好处。

最后摘两颗葡萄:

德劳拉梦见谢尔娃·玛利亚坐在一扇窗前,外面是一片大雪覆盖的原野,她怀里兜了一串葡萄,正一颗一颗地摘着吃。每摘下一颗葡萄,枝上马上又长出一颗新的来。在梦里能明显看出,女孩已经在那扇无始无终的窗户前待了很多很多年,直想把那串葡萄吃完,她看起来一点也不着急,因为她知道,最后一颗葡萄意味着死亡。

谢尔娃·玛利亚始终没能弄明白卡耶塔诺・德劳拉到底出了什么事,为什么他不再带着装有精致甜食的篮子来和自己共度良宵。五月二十九号这天,已经气息奄奄的她又一次梦见了那扇窗户,窗外是大雪覆盖的原野,那里没有卡耶塔诺・德劳拉,他永远也不会出现在那里了。她的怀里兜着一串金色的葡萄,她每吃掉几颗,葡萄串上就马上长出新的来。可这一次,她不再是一颗一颗,而是两颗两颗地摘,为了把最后一颗吃进嘴中,她几乎喘不上气来。等到女看守进牢房来准备带她去进行第六次驱魔的时候,发现她已经为爱死在了床上,她的两只眼睛炯炯发光,皮肤像初生的婴儿一样。被剃得精光的头皮上,一缕缕的头发像冒泡泡一样涌出来,眼见着越长越长。

读过|创业史

短评:课后阅读作业,比我想像中的政治文学要好一些,但是仍然有很多不足。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创作者的价值判断实在下得太早太明显了,虽然人物各有变化和成长,但总的来说仍然没有跳出既定的好坏框架。格外地喜欢徐改霞,她会被哄骗会优柔寡断会感情用事,但仍有自己拿主意的心志和本领。蛤蟆滩人说她溜溜跶跶,我看来这才像真的那个年代的女青年该有的样子,曾经相信权威但终于不迷信权威。梁生宝好是好,只是太好了,不像真人。另外,对离婚再嫁的刘淑良,作者笔下庄稼人的的观念甚至比现今大多数人都开通。

虽然本书中的人物形象有一定的复杂性,但总体来说还是较为简单和标签化的。柳青部分地写出了人性的复杂,可远没有写出人物性格的深度,导致人物的反应多少有些流于表面、极易预测,哪怕是介于好坏之间的人物也没有足够的复杂性。 不过柳青仍然写出了一些处于灰色地带的人物。他并没有把基层农村的领导者们都塑造成很完美的形象,干部之间互相有猜测和不同意,有更倾向于结合实际工作的也有只按上级文件指令办事的,有灵活的也有死板的。各级干部们对政策细处各有不同的看法,较远离实践的很轻易就能被蒙骗,非常现实;同时,年轻的基层党团员也容易受有私心的直接领导者的蒙骗。
灰色人物的典型代表是郭振山和徐改霞。郭振山这个人虽然小心眼让人讨厌,但在人物塑造上还是比较成功的。一个“在党”而留存许多私心的主任,能干活会办事,但“思想觉悟”远远不够,足可为鉴。个人很喜欢徐改霞,她在这本书中是一个少见的鲜活的真正的人,有人的犹豫与冲动,而不是一个片面的某种政治情感的传声筒。另外一个灰色人物是县委书记陶宽,书中借副书记杨国华的眼睛和头脑对他进行了批评。 至于其他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则乏善可陈,只有高增福和梁三老汉有些亮点,有发展成长的线。

看过|Turning Red 青春变形记 2022

短评:终于看了,红熊猫好可爱!和Mei狠狠共情了,更可怕的是里面有一些事情我甚至在她的位置上亲身经历过⋯真的有被trigger到。但同时也有很不切实际的一面,一个典型的控制狂、惯于道德绑架女儿的母亲,居然如此轻易地与女儿达成了和解,这完全不可能。 Anyway还是看得很开心,整部片子都好可爱!

本片对于有毒的东亚式亲子关系(especially母女关系)还是有一定体现的,感觉编剧多多少少切身经历过此类事件,不然也不会如此精准地trigger到我。
至于结局,虽然我不同意但也没有多说的必要,首先这是一部分级6岁+的迪士尼动画片,其次这是一部目标群体并不是中国小孩的电影。加拿大华裔母亲仍有许多明白女儿可以并且需要make her own choice and be respected的机会,但中国母亲很少。

比较喜欢的点是编剧选择了“追星”这一事件作为女孩们成长的契机,一个常被污名化的爱好,能够带给女孩的却是切实的成长。而且追星这件事的意义是多方面的:青春期性意识的启蒙、作为一个团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还可能解锁各种技能……看到这部电影以相当积极的态度去描述这件事我还是蛮开心的。

最喜欢Priya!又酷又有强烈反差萌的女孩。

看过|夏天的故事 1996

短评:又是一部终于看了的电影,一边看一边织毛线,把毛线织得很烂(。)三个女孩都很可爱,最喜欢玛戈,也不知道男主哪里来的能在她们之间纠结的福气⋯好喜欢法国的夏天和沙滩,我也想有夏日情人。

剧情属实有点意料之外,卡斯珀在三个女孩之间努力斡旋的样子像极了小丑。虽然他长得不错、学数学玩音乐,但是他在感情中纠结犹豫三头哄骗的样子实在让人喜欢不起来。
玛戈灵巧而且坦率,虽然容易被爱情左右,但在九十年代能读到博士的女孩又怎么会是轻易被男人拿捏、没有自己的人生规划的人呢。苏莲热情美丽,玩得开但有原则,唱歌也很好听(我很喜欢卡斯珀写的那首水手歌!),性格相当直接。雷娜有些阴晴不定,但据卡斯珀的描述是一个迷人的天才女孩,只不过受制于亲戚家人,无法发挥出自己的独立性,所以总有怨言。
最后卡斯珀连着接好几个电话左支右绌的样子非常好笑,不过侯麦对他很好,最终天赐良机让他侥幸逃脱,没有面对双重爽约的修罗场。临行前他邀请玛戈一起去岛上玩(向他们之前说好的那样),但玛戈拒绝了他,说要和自己男友一起去,那一刻我笑出了声。

侯麦总是汽水那样清爽的,可爱怡人,很适合不知道看什么的时候开一部盲盒,永远不会让人失望。这部也延续了他对人际关系的着意琢磨和微妙的细节刻画,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节奏画面和情绪都非常舒服。

看过|The Social Network 社交网络 2010

短评就不摘了,看完我真的火气很大在NeoDB进行了一些辱骂,但冷静下来再回味一遍立刻磕生磕死。TSN不愧为顶级幽灵船,戏里戏外三重幽灵,加州雨夜砸电脑砸的不是电脑是我的心……

先说电影本身。整部片子给我的感觉是极其工整,缜密而标准,节奏大体上张弛有度但还是太紧张了,如果能多一些舒缓的镜头会更好。两场不同的法律对峙穿插交错,牵出Facebook的全部前尘往事,这个设计实在太妙了。和昔日好友闹到对簿公堂,在律师面前回忆起哈佛冬日和加州大雨,他们会怀念吗,哪怕就一秒?
对于剧情我没有任何想说的,语言太苍白,“It’s raining”和不断刷新的Facebook主页,Mark欠两个人各一句道歉,但他永远不会说出口。
Erica的演员居然是Rooney Mara,片头没看出来,中间Mark在酒吧遇到前女友,Erica戴着黑色针织贝雷帽,美得惊心动魄。当时觉得这气质好熟悉,片尾一看stuff,原来是《卡罗尔》里的Therese,像隔着五年望进自己的眼睛。

看到一些采访,加菲说我爱他,卷西说夏令营。早在还不知道卷西是谁之前我就已经熟读summer camp理论,戏里戏外反复应验,不管是GGAD是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还是双倍心绞痛的Brideshead Revisited,不管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死了的幽灵船也好活着的幽灵船也罢,幽灵船之所以是幽灵船之所以十年二十年过去还有一个我在幽灵船上擦甲板,是因为那些感情都曾经是真的,只不过后来他们不再提起。